我国是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共同语的普及程度是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中国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什么是普通话?
普通话即现代标准汉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作品为语法规范。是通行于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及海外华人华侨间的共通语言,是中国官方、教学、媒体确定的标准言语。中国大陆称为“普通话”,台湾地区称为“国语”,国外又称华语。
普通话从概念意义来讲,就是在我国各地通行的标准汉语,“标准汉语”的历史
最早可以追溯至商周时代。
商
据记载,商周时期的“标准汉语”叫做中原雅音,“雅音入市”(也就是推广普通话啦)。是国人的期许,也是文化交流的必然。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复活”了馆内的商代人面像,据说“它”讲的就是商代的标准汉语哦。
周
《论语·述而第七》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也就是说当时孔子讲的就是一口流利滴“雅音”。
秦&汉
众所周知秦统一了文字,然而历史上并无秦统一汉语语音的记录,可能是还没来得及就……
这一重任转到了汉代,汉代的国语称为“洛语”,承袭了先秦时的雅音,其时标准汉语称为“正音”、“通语”。
晋
西晋承袭了汉代的洛语,直到永嘉之乱,都城南迁至建康。洛语一路向南和中古吴语发生化学反应,于是形成了南朝也在用的金陵雅音。
隋&唐
前面朝代虽然都有名义上的“标准汉语”。但是这一“标准”多来自民间的约定俗成,而官方推广共同语实际上从隋朝才开始。由于少数民族在北方的存在不断增强,汉族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心想要复兴礼乐教化的隋文帝决定推广陆法言编定的《切韵》。陆法言编订的《切韵》早已失传,现在能够看到的大多是以之为基础的增订本,这部书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同时借鉴南北朝官音,三者融合形成了长安官音。到了唐代,以《切韵》为基础编制的《唐韵》,正式成为官员和科举考试的语音规范。那个时候的国语虽然号称“汉音”“秦音”,然而事实上当时的关中汉音,已经在少数民族的交流中有了很大改变,而以中古音韵拟定的唐诗读音,反而可能与现在的粤语极为相似。
宋&元
北宋在《唐韵》的基础上制定《广韵》,南宋以《广韵》为基础制定《平水韵》。此时的语音和现代汉语仍有很大不同,比如读宋词时,用现代汉语的读音很多韵脚都押不上,而到了定都今日北京的元代,随着包含大量白话的杂剧和元曲的兴盛,“大都话”得到了推广。而“大都话”已和今天的北京话十分相似,所以《窦娥冤》里的“羊肚儿汤”。
明
讲道理,离我们越近的朝代语音应该和现代越像,然而讲道理这一点上,明代并不讲道理啊,有明一朝始终以南京官话作为官方语言,金陵雅音作为古中原雅言的嫡传,被确定为中国汉语标准音。这一做法对今天的语言形态仍有影响,而迁都北京后,南京官话又成为了当时北京语音的基础。由于六朝以来汉人文化的优越意识,北京官话在当时地位一直不高,自然没有什么人说。
清
清初仍以南京官话为主流官话,雍正年间正音馆开设后,确立了以北京话作为国语正音的原则。
民国
受日本推广日语共同语的影响,“国语”的概念被广泛关注。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读音统一会,开始筹备确定“新国语”的工作,由此开启了长达十余年的“京国之争”(即京音和国音的争论)。北方学者坚持一省一票,对三十人的会员中二十五个江浙人极为不满,南方学者则认为古音就是如此,“若每省一票表决权,中国古书都废了”。这场大论战中京音国音各有所获,入声字得到一定程度的保留,以京音为语音基础也成了不争的事实,然而至于这段时间到底通行哪种语音,小编也不知道。
新中国
1955年,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被正式定为“普通话”。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普通话“国家通用语言”的法定地位,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
什么是规范汉字?
规范汉字,就是符合国家颁布的规范标准的汉字,包括经过整理简化并由国务院或国家有关主管部门以字表等形式正式公布的汉字和未经整理简化的传承字。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投入很大力量进行汉字的整理和简化工作,淘汰了一部分异体字,同时把群众长期以来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手头字、俗字加以整理,确定其正体字的地位,形成现行的规范汉字。
简化字以1986年10月国务院批准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中收录的简化字为准。《简化字总表》所收对照的繁体字法即为不规范字,一般在面向社会公众的场合中停止使用。例如“書”是“书”的繁体,“筆”是“笔”的繁体,“輕”是“轻”的繁体,“萬”是“万”的繁体,等等,都不再使用(翻印出版古籍、文物古迹、书法艺术作品除外)。
正体字以1955年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选用的字为准(该表公布后又作了几次调整,一共恢复使用了28个被淘汰的异体字,即:阪、挫、晔、诓、雠、、邱、於、澹、骼、彷、菰、溷、徼、薰、黏、桉、愣、晖、凋等。所以,实际上被淘汰的异体字是1027个),与此相对的异体字不再使用。如:“牀”是“床”的异体,“慾”是“欲”的异体,等等,都不再使用。
传承字是指历史上流传下来沿用至今,未经整理简化或不需要整理简化的字。如:人、刀、土、大、小、山、川、王、田、日、月等。
规范汉字的字形以1988年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为准。与此相对的旧字形即为不规范的,不再使用。如“黙”是“默”的旧字形,等等,都不能再使用。
除上面所提的《简化字总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外,作为现行规范汉字的依据的还有:《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标准计量局1977年发布)、《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播电视部1985年12月公布的修订本为准)、《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国家语委、国家教委1988年发布)、《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总局发布,1981年5月1日起实施)。此外,从1955年3月30日到1964年8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分九次更改了35个县级以上地名中的生僻字,更改的生僻地名字总数37个,单字34个。这也是现行规范汉字的一个依据。
学习规范汉字,必须掌握上述字表。读者要全面了解上述字表的情况,可参阅语文出版社出版的《语言文字规范手册》(增订本,1993版)一书。
![]() |
![]() |
![]() |
![]() |
![]() |